CPM(Cost Per Mille) :展現成本,或者叫千人展現成本。在Facebook廣告中,即按廣告展示次數(Impression)進行收費,也就是按照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廣告來收費。
按訪問人次收費已經成為網絡廣告的慣例。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廣告投放過程中,聽到或者看到某廣告的每一人平均分擔到多少廣告成本,傳統媒介多采用這種計價方式。在Facebook等互聯網廣告中,CPM取決于“印象”尺度,通常理解為一個人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注視一個廣告的次數。比如說一個廣告banner的單價是1元/CPM的話,意味著每一千個人次看到這個Banner的話就收1元,如此類推,10,000人次訪問的主頁就是10元。
而至于每CPM的收費究竟是多少,要根據以主頁的熱門程度(即瀏覽人數)劃分價格等級,從而采取相應的固定費率。
注解:就拿我們國內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廣告舉例,他就是屬于曝光展示CPM,臉書現在換名詞叫OCPM。他是會劃分區域人群還有與您競價時段的其它廣告者,進而算出每千人次費用是多少。投放時,創建廣告,篩選人群,出現目標投放用戶數,顯示相應費用價格,但是這個價格非最終消費價格會因為競價以及曝光結果數量而導致出現偏差。
CPC(Cost Per Click):每次點擊成本。以每點擊一次計費。用戶的每一次點擊就會為廣告主帶來真實的流量或是潛在的消費者,這樣的方法加上點擊率限制可以加強作弊的難度,而且是宣傳網站站點的**方式。
在你打開一下門戶或購物網站經常回彈出來一下廣告,經常看到這種類似QQ消息的廣告。其實這就是CPC廣告的一種形式。在這種模式下廣告主僅為用戶點擊廣告的行為付費,而不再為廣告的顯示次數付費。對廣告主來說,避免了只瀏覽不點擊的風險,是網絡上比較成熟、常見的收費方式之一。
這種收費模式相對來講針對性較強,通常是用戶有目的的搜索行為,或是真的對你的產品感興趣、有需求才會進行點擊的動作。
CPA(Cost Per Action):每次行動成本。這種計價方式是指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定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投放量。
CPA廣告是網絡廣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計費方式,即投放廣告產生的有效行動進行付費,這里的行動可以理解為形成一次交易、獲得一個注冊用戶、或者對網絡廣告的一次點擊等,對廣告主比較有利。
CPA的計價方式對于網站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計價方式要大得多。廣告主為規避廣告費用風險,只有當網絡用戶點擊banner,鏈接廣告主網頁后,才按點擊次數付給廣告站點費用。比如我們去一些網站下載資源,很多下載站會要求我們先下載某款下載工具才能下載軟件。這就是一個CPA廣告了,當我們下載了這款軟件,站長就獲得了一個CPA廣告的收入。
CPI(Cost Per Install),即按每一次安裝收費。或者也可以被稱作按每次獲得付費。CPI算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收費方式,因為可以最直接的帶來一個實實在在的用戶,這種方式也可以算是CPA中的一種。
CPI被熱捧源于它要求開發者在用戶每次下載他們的廣告應用時僅需支付一次。考慮到這一點,CPI廣告系列有利于中小企業使用他們有限的營銷預算來獲得**的廣告效益。比如以手機App為例,每一次安裝,廣告商就要付錢,而且只要這App一直裝著,廣告商也只付這一次錢,并且只管你裝不裝不管你看不看。
當然,CPI廣告除了單價更高外,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對流量的控制有限,雖然你會節約一些成本,并且你也會從你的支出中有所獲得,但在使用不透明的廣告網絡時,對這種廣告所帶來流量的質量會有所影響。
區別:
針對不同的廣告內容和投放目標,其實并沒有固定的選擇出價模式的標準,也很難絕對定義出哪一種出價模式更好。所以,在投放和優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最終目標,建立出價對照廣告組,按照數據表現篩選出成本**且表現**的廣告計價方式。